栏目:居转户落户上海咨询    人气:0    日期:2023-06-26

免费提供最新落户政策及一对一落户上海方案

留学生/应届生/非婚子女 落户上海咨询

落户上海咨询二维码  

  

喜欢这种笼统提问的,想都不用想,一定是个学生。中国高校生态圈严重分化,从双非到985到清北都是高校。江浙沪珠三角有高校,西部边疆也有高校,这些高校能一样吗?一二线城市高校和三四线18线城市的高校能一样吗?

  

非常同意@霍华德的答案,在这里稍微补充一些我的看法。

  

我博士毕业那年假意去找了找教职,发现京、沪地区的大学,对于化学专业的毕业生,没有nature子刊(当然不包括naturecomm)及以上,根本不搭理你好吗?你听到的只是:“哦,我们看看你的资料”,或者“要不要来做博后呀,我们待遇挺好的哟”。提交材料之后,要是不做博后,你和他便再无交集。

  

甚至是天津这样的走下坡路的城市(确实,天津现在的地位和建国初期相比,差很多),当中的一所双非院校(天大、南开化学本来就很强,更不必说了,要求肯定更高),没有6篇SCI文章,一律安排博后。这所双非院校,排名居然100开外呢!

  

然而以石河子大学、西藏大学为代表的西部院校,热情地接待了我;这种热情程度,甚至让不打算去这些地方的我心存愧疚。一来到各类人才招聘会他们的宣传点,立马热茶、笑脸相迎,安家费、启动费、实验场地、公寓立马安排,全部满上,通通办齐!

  

一冷一热,所谓世态炎凉,不过如此。

  

简单说来,热点地区想当长工留下,得有点本事。先做博后,出成果,好好打拼!冷门地区,起步阶段的待遇优厚,但是以后会不会增加考评,发生内卷,不好说。

  

化学领域的情况大抵如此。

  

当然,手握一两篇naturescience,那情况就不同了。请接受大学人才办的膜拜和跪舔吧!

  

啊哈哈哈。

  

更:前排提醒,我写的是比较差的情况,如果你能接受这种情况那么可以“进”高校搞科研。接受不了还是建议去外面赚大钱吧。我不想把高校写的特别好然后忽悠一群人进来沦为炮灰。

  

难度极大(除非觉得当个博后也算进了)

  

不仅是进入高校难度很大,进入后真正科研的时候难度更大。

  

先说进入高校。之前公认的性价比之最,青千,今年是最后一届。虽然会有替代品(叫海外优青),但是海外履历不再有以前的强势了。我认识的几个哥们,海外3年履历还没到,已经准备回国占坑了。

  

现在比较吃香的路,本科是中上985,国内top5里面大佬的博士,然后国外大佬的博后。这一路要求有大子刊及以上的paper,然后就可以经由国内外大佬介绍,在国内一些双一流里拿到一个职位,可能会非升即走。由于没有青千了,有可能用优青替代。有大佬力挺一般可以拿到优青,视高校排名给的职位也不一样。北京和上海top2会给长聘副教授一类的,待遇就那样,大概和刚入职的大厂码农差不多。浙江某top最近要求全员非升即走,明年就能评杰青那种也要非升即走,非常不人性化。相信过几年我们就能看到浙大的院士非升即走了(呵呵)。其他地方不熟,不敢妄言。

  

top高校想进非常难,本科、博士的导师、博后导师、个人成果、运气缺一不可。还想进的请对比一下自己的条件。即使这么难,进去也不是直接长聘教授了,给个长聘副教授(有的地方也叫青年研究员)就不错了。

  

排名低一点的高校行不行?中下游985和强势211招聘条件也很高了,和top也差不了多少。这些学校唯一的好处是,你进去会给长聘教授,而top会给特聘教授或者长聘副教授。这些学校是给你一步到位了,但是你也要付出代价。比如这些学校通常会有很强的保守势力,他们会非常排外。刚来就给教授的青椒,能力强,年轻,这些人能没有危机感吗?他们组团排挤你你还真不一定抗的住。排挤的办法很多,校内的经费,仪器使用,学生评优,毕业答辩,偶尔在造个谣啥的。因此这些学校的青椒没有大佬力挺会走的很艰难。当然,如果你的大佬导师就在这些学校,那就直接去吧,你会被保护的很好的,别人搞你也会有所忌惮。

  

更低的学校行不行?不行,完全不行。青椒去了就会体验到人生的残酷,社会的黑暗,比如文章被偷,基金被抄,而且你还无能为力。基金和paper怎么被同事拿走的,请各位自行想象。

  

我这些讨论并没有涉及特殊情况,比如家境一类的。如果你是各种二代想反驳我,我只能说你说的对,并且想抱你大腿,以后我们就是兄弟。

  

之后讨论进入高校后你会遇到的困难。

  

首先是经费问题。你永远不会知道学校答应给你的经费到底啥时候给。好一点的地方是经过几个月的审批然后给你,有的地方会分几年给你,还有的地方是等你的帽子下来再给(没下来就不给了)。别信学校的任何承诺,白纸黑字没写的一律当没有(写了也不一定有)。

  

其次是实验场地器材问题。很多学校都没有多余的实验室了(有也不是你的),所以大家都在建大楼。测试仪器也不是青椒买得起的。因此新pi往往都需要其他同事的帮助。这种帮助不是无偿的,之后要加倍还的。碰见不好说话的唯利是图的,做实验都受限制。

  

最后是课题组成员的招收。招学生还好说,招博后最难。厉害的博士都找大佬去了。剩下的博士,很多人履历都很好,成果也多。但是你根本不知道那是他自己厉害,还是他导师厉害,还可能是运气好。年轻pi需要的是能独挡一面的博后,而不是只会听指挥的人。新课题组一开始就没几个人,一旦招人不当,有可能毁了课题组。

  

最后强调一下,我说的是比较片面的。选择高校的维度会有很多,比如家乡位置、家境、人脉关系等。我谈的更多是一个概率,排名越高的学校教职越难拿,但是被坑的概率也越小,如果有机会还是要往排名高的学校跑。还有,不要相信任何高校(包括top)给出的任何承诺,白纸黑字也不要信。高校翻脸,你又能怎么样?各位青椒就当自己是个临时工就得了。

  

我周围一群大佬或者青椒,我说的都是从真事概括简化出来的,生化环材及沾边的专业均适用。我是那个无大佬背书的且没有啥成果的博后,我是被压榨那个。我的很多回答和文章都在揭示科研圈里面具体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很多学生想不到的,闻所未闻的,因此我有必要持续科普一些东西。科研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shi和远方的苟且。

  

2021年汕尾职业技术学院引进博士32名,领导讲话—扎根汕职院,创造新辉煌。艺术系学生在欢迎会上给博士们带来小组唱节目-《你来了》

  

  

往后职业学院网页上这样的新闻会越来越多…………………………………………………………………………

  

博士毕业去高校工作不难!大数据说话,数据源自教育部网站公布的文件。

  

自1981年以来,统计数据显示到2019年全国博士毕业总共88万人次(1981-2000年6万人,2001-2019年82万人),加上2020年毕业未公布的6.5万人,截止到2020年底,总毕业博士人数达到94.5万人。其中高校教师中拥有博士学历人数47万(考虑部分教师取的海外博士学位,国内土博进入高校人数不到总毕业人数一半)。目前全国高校在读博士生42.4万(不含2020年新入学的10万人),每年约提供3.5万个岗位给新毕业博士就业。就算现在停止博士生招生,按现在高校招聘规模和速度,把在读的博士完全消化,都需要10年以上时间。事实上2020年以后国家还会持续博士扩招,年招生10万人起步,其中60%是985就读的博士,年均毕业6万余人,海外博士约1+万人次规模回国就业。综上,2019年国内外应届博士7.2万人,加上博后出站1.4万人,往届没有就业博士,大致行情是约10万人的博士体量来竞争3万个高校岗位(其余岗位是硕士本科);2019年高校教师博士学位新增人数4万,抛除在职老师取的学位,海归,往届没有落实工作进入高校的博士,实际只有1/3应届博士进入高校。国内博士进高校录取比约3:1。

  

全国2700所高校,除了39所985,74所211。还有大量排名300-1000的二本-900余所,1482所高职大专院校可供选择,如没有特殊地域要求,博士毕业总会有口饭吃。请看另一组数据:2019年,高校专任教师174万人中拥有博士学位的只有47万人,占比27%。除了部分一本高校,博士学历教师占比高于50%外,还有大量的二本专科学校,博士学历老师低于27%。事实上,很多排名都会把教师博士学历作为一个指标纳入考量,高校都会有意识提高教师的“博士化”比例。如果政府规定今后每所高校博士学历老师都需要达到50%,就目前人数还需要招聘40万人次的博士补充高学历师资,每年6万多毕业人数,6年所有毕业生进高校才可以填满这个窟窿,从这意义来讲,2030年之前毕业的博士都有市场,找工作都还不难(范围限200名之后,2500所一本二本专科)。

  

改革开放至今40余年,全国总毕业94万个博士,为什么仍然只有不到一半的人(少于47万)选择进高校?只能是说平台低的学校,性价比较低,大量此类高校也不可能有什么科研可做。再则早些年博士选择面较宽,比如10年前毕业的博士就算进不了宁愿进入其它行业,也不想去低平台高校。想想也是如此,高校只有职称工资,没有学位工资。普通高校,没有平台,博士价值也体现不出来,甚至不如二本留校的爬的快。这类高校也不管你是本科还是博士起点,只要职称一样,拿的钱也都一样,讲师一个月5-6千,混个8-10年拿到教授,工资8千-1万,且一眼看到头,就这工资水平还需要费了吧唧读到博士?这就是为啥年轻博士只盯着,好歹有科研平台,搞好实验发大文章冲着四青头衔,总还有点奔头。纵然都清楚,如今内卷严重,也没那么多讲究了,找到一份工作要紧。

  

年轻教育背景好,成果好的博士还是应该到985去多找机会。部分中下游985高校为了争取四青头衔,借助年轻人较好的学术业绩,高引用率,达到提高学校各种排名,会直接给成果好的年轻人直聘教授。但如果只给到助理教授甚至非升即走,又没有进大组的年轻人,缺少大佬背书和人脉圈子,没有资源堆积,难以挣到头衔,出路也会非常窄,仅凭熬个普通教授头衔,性价比也不高,相比普通高校同样职称仅仅也就是每年多几万元,反而把职称晋升的条件抬高不少,需要付出更多心血和精力。没有转化成实际效益的985老师,也仅是混个面子,和双非大学区别不大。对于少数排名常年占据排行榜前面位置的985高校,不需要靠年轻人的头衔帽子拉抬排名,对这些高校,带上“四青”头衔的年轻人只给助理教授职称,“杰青”副教授晋级依旧困难,绝大部分年轻人也无缘此类top985。

  

科研事一步晚,步步晚的,三年就算一个世代。相同年份读的博士,相同年份毕的业。有的在一本二本混讲师,有的已在985当上了教授。“四青”头衔1600人(去年1200),加上中科院百人,各种托举,各类省级人才头衔,每年总人数不会超过4000。每年能带上头衔帽子的博士占总毕业人数不会超过5%。毕业后三到五年内没有及时出好文章得到大佬推荐支持或者带上帽子的年轻博士,基本就泯然众人矣。

  

现今情形毕业10个博士,就有6个是所谓985名校的,能找个排名100多本的普通一本,都算不错,拿到985正式教职,更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结论:博士毕业就算进入高校,以带上“四青”等含金量稍高的省级及以上帽子为标准的话,95%的毕业的博士都是陪太子读书,都是分母和炮灰。像环化生材内卷严重的天坑专业,一辈子能混到所谓的教授副教授就算到头!且今后为了提高年纪大资历老的教授们的工作积极性,高校职称浮动制度会演变成常态,将来会出现5%-10%的教授低聘甚至转岗解聘。所谓“职称能上能下,工资能低能高!”真正从30岁卷到65岁退休为止。

  

但话说回来,任何行业都遵循2-8定律,只有20%的人能吃到肉,其余80%也都是混口饭吃,高校也是如此。一辈子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读完博士都30岁了,45岁之前争取一下,为了帽子头衔,太和自己较劲,牺牲健康,就得不尝失。放到整个人类历史进程中,你我皆是尘埃。只要你愿意俯身向后看看,就会发现这世界仍然有很多人拼尽全力还是难以混到一口饱饭吃。绝大部分的博士也都是为了改善生活去读的

  

作为一名刚找到高校工作的博士,摸爬滚打于“高校求职路”相当长时间,想来也是比较有发言权了。

  

这篇回答,不仅仅会直面“难度”,更会说一些“方法论”。

  

以上,希望对学弟学妹们有所帮助。

  

-------------------------------------

  

博士生是大学生群体中比较特殊的,为什么呢?

  

因为相对于本科生、硕士研究生而言。

  

博士生的培养要求更加高,对其研究工作量、研究深度以及毕业考核要求都是较高的水准。

  

因为国家对博士生培养的初衷,是培养科研人才,这也是大部分博士生的追求。

  

在经历了磨炼与考验之后,当博士生面临毕业与就业的时候,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

  

而我相信,有不少博士生热衷于从事科研行业。

  

应届博士生如若计划从事科研工作,但不想去企业研发部门,那么最合适的选择肯定是进高校。

  

也相信很多人会好奇,应届博士生进高校难度大吗?

  

其实分为很多种情况,不同的途径对人才要求不一样,但是总体上随着博士生数量的增大,高校人才的逐渐饱和,应聘竞争愈发激烈,难度则越来越大。

  

-------------------------------------

  

所以博士生更多时候需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科研能力、丰富科研经历。

  

那博士毕业生想进高校都有什么机会呢?

  

接下来我以华工(中下流985,广州)机械工程博士生(就是我啦)为例。

  

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目前总结的博士生毕业去高校面对的选择与情况分析。

  

-------------------------------------

  

1.直接争取大城市一本高校讲师岗

  

包括那些个特聘副教授/副研究员什么的,其实都是噱头,即高级待遇,实则中级职称。

  

这个选择难度较大,是大部分想进高校的首要选择,对学术成果、个人能力、导师实力要求较高。

  

以广州为例,这里除了985、211外的一本工科类院校(也就是普通双非一本)主要有:

  

广东工业大学(广工)、华南农业大学(华农)、广州大学(广大),旁边深圳则有深圳大学(深大)。

  

这几所学校,想进去难度都挺高,且首个聘期的考核标准也都不低,而其中华农相对容易进去,也相对容易留校。

  

薪资方面呢,除了华农比较低(因为华农给编,是真的低),其他三所的待遇都很不错(应该说很香)。

  

而广工目前基本只要博后(不招聘应届博士,只欢迎过去做博后)。

  

且工程院内已形成明显的党派关系,进去做博后的必须有关系才能留校。

  

广大跟广工类似,也是比较欢迎过去做博后,但还有一点机会允许应聘特聘讲师,且留校希望比广工大一些。

  

深大则是进校要求很高,且必须走关系户,留校也是不容易。

  

想留在这类一本高校,则要在3年内(首个聘期)拿到国基-青基项目,并发表可观的论文。

  

最后提一下,许多学校的人才招聘呢是有明显的级别差异的,设置有不同档次的人才引进政策。

  

而人才档次的鉴定,则大概率是看论文发表数量。

  

温馨提示,读博期间尽量把论文都挂自己一作,让导师通讯就好,因为一作才是最重要的,不少学校不承认“导师第一本人第二”的。

  

所以呢,想要进高校走科研道路,读博期间发表足够多、且有高质量的文章,是相当关键的。

  

必须要有发表中科院一区的文章,二区以上多多益善!

  

-------------------------------------

  

2.寻找海外/境外Top100高校的博后左边offer右边,并建议争取在2个高校待够2-3年。

  

这个选择难度适中,其实更多取决于博士导师有无海外人脉资源。

  

如果导师团队有可以联系的海外团队,那就争取直接介绍过去,形成合作关系。

  

这是最轻松、舒适的方法,对自己、对导师来说都是好事。

  

如果导师的海外人脉一般,或者说刚好没有合适的招人机会。

  

需要靠自己写套磁信进行海投去寻找海外导师,那难度就很大了。

  

在没有人帮忙介绍的情况下自己冒昧去找是很难得到海外导师的回应的,再加上疫情关系,出国留学变得更难了。。。

  

这种时候可以看看有没有在海外留学的同学,并且是同个专业的,这样可以请求同学帮忙给人家教授推荐一下自己的简历。

  

首选Top100的高校,实在没有拿到左边offer右边,可以尝试Top200的高校。

  

之所以这么建议,是因为国内高校对海外博士或博后的引进要求一般就是Top100或200。

  

如果随便找个水平较低的高校,那意义是不大的。

  

-------------------------------------

  

3.留下来做本校本导的博后,与导师商量好工作分配,最大化彼此的利益,并争取出国待1年(这个很关键)。

  

这个选择难度较小,申请博后是简单的事情,主要是争取出国访学有点难度。

  

如果自己博导本身在院里就是大牛级别,并且导师对你能力比较认可,看好你的发展,主动邀请你留下来做博后。

  

那么不用犹豫,选这个道路,是比较好的选择。

  

在博后期间的发展也很关键,自己需要提前跟导师做好规划,协商好各类安排,例如前面提的出国访学;

  

例如商量帮忙带团队,让硕士生论文给自己挂通讯,目的是提升自己博后出站留校的竞争力。

  

但是,如果自己博导在本院是普通水准、普通地位,那么我是不建议留在原团队开展博后工作的。

  

因为未来发展中你大概率还是得离开这个学校,3年后博后出站你再次面临找工作的焦虑。

  

这里说一个比较实在的话,原先我也以为高校跟企业不一样。

  

高校工作环境应该是纯洁、舒适的,不需要搞人情世故,没有那么多的党派纷争。

  

但是随着自己了解工作岗位,了解各个团队的培养、操作等,也慢慢发现。

  

高校里的关系户、人脉系是十分清晰的,每个大团队都形成了成熟的家庭树机制,大牛都在培养自己的学生留校。

  

所以呢,在每年招聘指标很有限的情况下,普通教授是很难在学院里争取到招聘自己学生的名额的。

  

-------------------------------------

  

4.选择一线城市的二本高校,当然是建议找有编制的

  

顺口提提编制,现在全国的趋势是取消编制,所以啊,现在如果有编制的高校,那可以说是末班车。

  

这个选择难度不小,但是相比选择1则要容易一些。

  

广州的例如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技师)。

  

其优点是有编制,且工资不低(小学校特色,在编制薪资基础上继续补贴),工作压力小,生活轻松、滋润。

  

缺点是二本院校以教学为主,且可能没有相对应的科研平台。

  

针对这种情况,我倒是有一个可行的解决思路(仅作为提议哈)。

  

进去二本院校之后与原校博导保持良好联系,形成合作关系,继续回原团队做科研,赚外快,提升生活质量。

  

这里就有一个要求,即自己博导年纪没有很大,距离退休还有一定年份,科研跟自己形成期限较长的合作。

  

这条出路我之前其实也没有怎么考虑,因为想做好科研,觉得二本院校的科研条件相对来说太弱了,所以一心想去一本高校。

  

慢慢我才发觉,很多事情也不是那么的绝对,不同的选择有不同的应对策略。

  

去一个竞争小、压力小的高校,拿到编制,先保障了自己的未来生活,再寻求其他科研机会。

  

这样的“曲线救国”方案,现在看来是比较可行的。

  

-------------------------------------

  

5.去国内排名靠前的高校做博后。

  

这个选择难度较小,因为国内许多高校的博后门槛不高。

  

工科类选择清华、浙大、上交、华科等等都可以。

  

也可以考虑新兴的南方科技大学、西湖大学(没有“铁名头”,但是属于明星院校,经费足)。

  

但是要注意一点,在国内高校做博后一定要进去大佬团队,打入大牛团队。

  

并且要与原导师保持良好的联络与合作,不然就真不如第1条。

  

但是这条出路是有风险的,相对比较不稳定。

  

在国内其他高校做博后,一来是进入到新团队,不一定能得到团队大佬的器重,且可能会被要求换研究方向,自己的科研工作进展可能会比较缓慢;

  

二是如果期间没有出国访学机会,那么未来博后出站的时候自己的求职竞争力还是比较有限,甚至跟博士毕业时处于同一水准。

  

所以如若想在国内前排高校做博后,除了要去到大团队,最好是该团队与原导师有一定的联系。

  

这样可以为自己谋求更多的利益。

  

-------------------------------------

  

6.选择省内其他城市的本科院校(包括一本二本)

  

如东莞理工、佛科、汕头大学,有编制则可以去。

  

这个选择难度适中,只要有足够的的科研成果便有较大希望。

  

这类学校的待遇都很好,且留校希望也比较大,但是科研平台较弱,想在学术上有大跃进肯定不太方便。

  

另外小城市的生活质量当然跟大城市没得比,如果是想回老家发展的同学,就很适合走这个道路。

  

其他情况其实跟应聘大城市一本是一样的。

  

区别就是受城市影响,应聘竞争要小非常多,且留校压力也比较小,可以在二三线城市实现自己的梦想人生。

  

-------------------------------------

  

7.选择大城市一本的师资博后

  

前面提到的广州的广大、广工、华农,这样的双非一本非常欢迎985博士生进校做博士后,并且待遇还不错。

  

这个选择几乎没有难度,因为此类院校十分欢迎985博士过去从事博后研究,但是出站后留校难度则较大。

  

这条出路适合这样的人才:博士导师在目标高校学院里有人脉关系。

  

如果有这样的关系,那自己过去做博后,并且在达到考核要求后有很大机会留在该校,即可以从博后顺利过渡到讲师。

  

如若没有联络关系,那么是不建议的,风险非常大。

  

首先普通一本的博后经历的含金量是比较低的,如若自己未来无法留在该校,那么想去应聘更高水准的高校可以说是没有可能了,只能往二本院校走。

  

这里顺便提一句,为什么这些一本学校都希望博士生过来做博后,而不是更欢迎外校的博后(例如985博后)呢?

  

因为博士后期间申请的国家级基金项目,如若出站后离开原学校,项目是无法带到新单位的。

  

并且由于国基项目的限制,即在一个项目结题前是无法申请下一个国基项目的。

  

举个具体的例子,假设一位华南理工大学的博士毕业后选择在华工做博后,并在第2/3年成功拿到国基-青基项目,出站后他去应聘广州大学的特聘副教授岗位。

  

如若成功进入广大,那么他原本申请到的国基项目则留在华工,他来到广大后在前1-2年是无法申请国基项目的,即无法对广大作出申请项目上的奉献。

  

-------------------------------------

  

以上就是针对应届博士生毕业后想进高校走科研道路给出的求职选择分析。

  

不同方式面临不同的要求与竞争,教师岗肯定是难度较大,其次是海外博后岗,最简单的则是国内高校博后岗。

  

当然,不同时期下大环境的变化也会有不同的影响,例如编制是否取消、留学难度是否增大等等。

  

当中可能有信息错误或存在认知错误,还请各位青年教师共同探讨。

  

本回答来自湾区博士科研导师谢博士,华南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

  

如果这篇回答对你有所帮助,请不要吝啬你手中的点赞、喜欢与收藏。

  

湾区博士是由200多名博士组成的学术平台,提供一对一学术科研项目和背景提升服务。

  

如有问题,欢迎咨询:haiwanlaoshi。

常见问题解答/ Problem solution

计算机软件资格考试:本科毕业月平均起薪5825元,你拖后腿了吗?
2021年6月起,北京大学“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课题组开始对高校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包括东、中、西部地区19个省份的34所大学,样本量超过2万人。调查显示,2021年博士、硕士、本科、专科平均月起薪分别为元、元、5825元、3910元;中位数分别为元、9000......
上海市积分落户政策2022最新优化,应届毕业生占大优势!
2022年上海下半年会迎来落户窗口期的放松吗?5月29日的《上海市加快经济恢复重振行动方案》中上海落户政策的优化对于应届生来说,是一种什么样的机遇?2022上海市积分落户政策最新优化,应届毕业生很占优势,这些建议要看下!在决......
2019上海落户作用大,居住登记、落户新办、续办最新指南
? 2019上海落户作用大,居住登记、落户新办、续办最新指南 导语: 落户作用大,随迁子女的教导政策以上海市落户为基本,依据《上海市落户治理办法》、《上海实有人口服务跟治理若干划定......
上海社保满5年除了买房还有什么用
买房落户,还是以上海为例,缴纳满5年社保,可以在上海买房,之前是2年,现在需要5年,落户需要积分符合。办理居住证,上海社保连续缴纳满6个月,可以办理居住证,有居住证可以由买车摇号资格,子女可以申请学位。享受医保报销,缴纳社保后,可以享受医保报销,对于目前的就医费用来讲,最高80%......
如何确定单位是否符合上海居转户的办理条件?
上海居住证积分网陈老师答:通常单位只要依法纳税、诚信经营且工商登记状态正常(未注销、未吊销)的都可以办理,与单位人数和注册资金没有必然联系,可以先去核实下企业的信用情况,以及单位状态是否正常。(1)居转户可以是劳务派遣关系,公司可以委托劳务派遣服务机构代为办理;(2)......
留学生落户上海最强汇总含落社区公共户
今天和大家介绍下留学生落户上海社保个税的内在关系,希望对很多申请留学生落户上海的同学有所帮助。案例一:A同学于2014年11月毕业于英国谢菲尔大学,获得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于2014年1月12日回国,于2015年01月1日入职了一家贸易公司,月基本工资为5000元,另外每月有绩效以及各项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