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新闻资讯 人气:0 日期:2023-03-12
免费提供最新落户政策及一对一落户上海方案
留学生/应届生/非婚子女 落户上海咨询
马奈学长:阁楼学员,报考上海大学电影学专业,已拟录取。 “每一个决定考研的人,都期待自己的一次蜕变,所以我想对即将蜕变的你说:考研是一场与自己的较量,决定了,就去做吧!” 我本科就读于某民办院校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曾经参加过艺考,虽然最终失利,但是对一个长期沉浸在“语数英”的紧张氛围中,只懂得应试的高中生而言,“艺考经历”成为了我的艺术启蒙,电影的种子也深深埋在我的心里。 大学四年,学电影始终是一个梦想。虽然,我没有更多机会真正接触电影,接受专业的学习,但我相信“功夫在诗外”。 无论是我的本科专业,还是自己平时对传播学、艺术学、文学等方面的积累、看展观影的经验等等都为我带来了新的视角审视“电影”,也让我逐渐突破对电影、对艺术的认知局限。所以,当我决定读研时,电影成为了我的首选。 我于2021年3月中旬开始备考,最终取得390+的初试成绩。 首先,我用了将近一周的时间对近九个月的备考作了一个初步的规划,以暑期为节点,分成了前中后三大阶段。然后,每个阶段都制定了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当然,因为没有经验,在确定大方向后,需要根据学习进度和情况自行调整和安排。 暑期前,先攻下英语单词和长难句,以及基本看完上大参考书目(17本),尽量保持在一周一本的频率,泛读为主,精读留到暑期。 暑期则是以徐涛政治强化班、专业课整理与听课、英语阅读训练为主。 暑期后,则根据具体复习进度,进行更细致的规划,包括了专业课答题训练、政治腿姐技巧班、押题班和英语综合训练等。 (一)643电影史与电影理论 (1)史论部分前期主要以读参考书为主。上大参考书较多,通读下来,我认为需要精读的史论参考书有以下几本:陈犀禾的《影视批评:实践与理论》、邵牧君的《西方电影史概论》、黄文达的《外国电影史教程》。 当然,这三本书远远不够,个人认为需要补充的书目有:李少白《中国电影史》、周星《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胡星亮《影像中国与中国影像》、陈晓云《电影理论基础》、“北电小灰皮”(钟大丰《中国电影史》和郑亚玲《外国电影史》)。 上大对外国电影史和电影理论的考察基本围绕常规的史论知识,但是对中国电影史的考察则更为深入和细致,所以需要进行一定量的延伸阅读,从不同的表述、不同的维度来理解同一段历史,这样也能丰富中期备考阶段的梳理。 (2)中期主要以梳理为主。这个时期对备考至关重要,即使没有看完全部的参考书,也要开始梳理了。从现在开始,思维导图将成为备考的主要工具。如果跟了阁楼的课,学长、学姐们会为大家梳理,而且阁楼的背诵笔记综合了我上面所说的几乎全部的书目,会大大提升你的备考效率。 但是,个人认为,如果想要进一步扎实地学习、取得高分,一定要自己亲自梳理一套史论的笔记或导图。我并没有跟阁楼的史论的班,因此,这个部分耗费了我备考大部分精力,每天需要花费四五个小时,边看边梳理。 (3)后期主要是以复习导图、背诵阁楼的笔记、跟着阁楼的答题班为主。这个时期,史论的主要备考任务是查缺补漏,我觉得阁楼的答题班成为了我的救命稻草。 因为之前并未跟全程班,即使个人通过阅读和梳理补足,但是知识体系是极不完整的。所以,我幸运地赶上了阁楼的“最后一班车”,在答题班中疯狂吸收自己未准备到但别人早已会的史论知识,也逐渐从最开始的无逻辑、不完整的答题到逐渐有了条理、知识点也更加全面。 这一阶段的模考训练极为重要。大概从十一月末开始直到考前,阁楼进行了三次专业模拟考试。 对于模考,我个人的经验是: 首先,模考训练的出题人十分重要。阁楼的麦麦学姐出的三次模考题押中了多道真题,比如今村昌平、新国风动画等。 其次,这一时期,对于一场考试而言,方法比努力更重要。麦麦学姐细致的批改不但补足了我知识点的缺乏,更能够纠正我在答题逻辑、答题方法的问题。 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答题逻辑和方法,比如名词解释的特点是“面面俱到”,简答和论述的特点是“有头、有尾、有点(观点)”等等。 最后,模考是一场考前心态的测试。 上大的题量虽然不算最多,但三个小时的时间答完所有题目是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的。我记得第一次模考时,上午三个小时,下午三个小时,一天下来笔都握不住。 而且,每套试卷的题目有难有易,遇到不熟悉甚至不会的题目需要快速应对,每次模考成绩出来,成绩有好有坏,这些都需要不断调整心态。 (二)878电影产业与文化 1、阅读参考书&文献 重视学术和产业热点是上大电影学的特色,这部分的备考包括阅读参考书和阅读文献两个部分。 推荐阅读参考书: 1、饶曙光《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史》 2、理查德·麦特白《好莱坞电影:美国电影工业发展史》 3、亨利·詹金斯《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 4、赵卫防《香港电影产业流变》 这几本书通读下来有助于建立一个初步的电影产业的认知和框架。 但是,相比于阅读参考书目,更重要的是对当年的核心电影期刊和产业类、市场观察类的左边公众号右边文章进行追踪、精读和梳理。 推荐关注期刊: 1、《电影艺术》 2、《当代电影》 3、《电影理论研究(中英文)》 除此之外,还要关注上大老师们近两三年发表的论文和学界大咖们的文章(如饶曙光、李道新、尹鸿、陈旭光、丁亚平等学者),其他的如《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电影文学》、《电影新作》等可适当关注。 2、追踪学术和产业热点的方法 一是学会挑选文献,首选专题、本期策划、本期特稿三个部分的文章。 二是要学会读文献,先精读摘要,观其大略,然后阅读小标题,抓住论文框架,最后才开始阅读。 阅读文献过程中,不要拘泥于记录方式、颜色区分等,知识性内容、观点性内容、例证内容是一篇文章的血肉,只需要勾划出这些即可。 之后,可以定期对阅读的文献进行一次梳理整合,我个人是用Windows系统中的OneNote来整理的,工具使用因人而异,也可以用思维导图进行梳理。 我的英语基础非常薄弱,自认为在学英语这条路上没有丝毫的天分可言。但是,最终我初试的英语成绩是80分,我觉得这与我的努力和方法息息相关。 1、前期学习 英语是我开始最早、计划最精细、付出时间最多的科目。 刘晓艳的单词书和长难句课是我前期的英语学习重点,现在回顾这段时期,我觉得它决定了我后面一切科目的备考进度,甚至决定了我的考前状态。 这个阶段是很痛苦的,因为单词背了又忘,长难句听了课之后还是看不懂,英语几乎成为了我焦虑的全部。但是,这个时期最需要的是坚持,只要坚持背单词(早晚)、坚持把课上提到的每一个方法、每一个知识点不断复习,不断应用在真题的句子中,最终一定会对之后的复习有所助益。 暑期阶段中,我将重心放在了真题阅读上,阅读训练此后一直持续到考试前两天。 1998年到2021年的阅读真题,我一共做了五遍以上。纸质卷做完,下载电子版进行训练,单词和长难句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 当然,方法也很重要,个人认为唐迟的方法是比较实用的,但适合于有一定词汇和语法基础的阶段。 暑期阶段,关于英语我做的另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背作文。我买了一本王江涛的《考研英语高分写作》,背熟了里面的20篇作文(10大10小),然后每天默写,持续到考前。 我觉得当前两个阶段都扎扎实实的走过后,最后一个阶段需要做的是其他题型的训练以及真题模拟训练。 这个阶段主要是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方法,不同题型有着不同的特点,需要不同的方法:完形以田静为主,新题型以刘琦为主,翻译以唐静为主。 总之,坚持下来,我考前最大的自信就是来自于英语,因为我知道我的努力和付出不会让它太差。 政治是一个备考相对简单科目,我的分数虽然没有很高(不到70),但是现在回顾,只要正常复习是不会很差的。 具体内容和节奏主要围绕徐涛的强化班、腿姐的技巧班和押题班还有最后的肖四肖八进行。唯一值得注意的是,抓住选择题的同时,千万不要将大题放到最后才背,肖四肖八需要背,但是考前一周是很难背熟的。所以,最好还是能提前跟着腿姐的课进行背诵。 复试的准备最重要的是状态的调整,整体状态基本分三个阶段:成绩公布前,复试线公布前和考前。 成绩公布前,尤其是初试刚刚结束的一个月是最悠闲轻松的,但是,对我而言,这个时期,我依然有所规划 上大复试内容包括英语自我介绍、英语问答、文献翻译(今年未出)、专业抽题和专业综合面试。前期,我主要集中在准备英语方面,同时读一到两本的专业原典(如《电影是什么》、《电影叙事学研究》等)。 成绩公布后,复习节奏需要紧张起来,经过规划,我将我的专业复试分成三个部分,每个部分是一个思维导图,分别是简历及自我介绍、随机问答和史论产业热点,我叫它们“三棵树”。 整理“三棵树”的过程不但要回顾初试所学,还要补足年初的学术、产业热点,而且还要准备简历和作品集。总之,时间短,节奏快,需要尽最大的能力准备一切,同时也要保证两到三次的模拟练习。 关于复试备考,我觉得报一个辅导班是很必要的,阁楼的学姐在备考中给了我很多指导。一方面是简历及作品集,还有研修计划的指导。 我的研修计划写了6000多字,面对很多学员,学姐依然很认真的看了我的研修计划书,并且作了批注,提了很多专业的建议 后来,这篇经过多次修改、批注的研修计划书也成为了我复试中的重要左边加分右边项。 另一方面,阁楼在考前进行了三次模拟面试,在复试状态、答题逻辑、策略等方面学姐们给了我很多建议,这也使得自己平时的练习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要不要报班?该报什么班?我觉得这是很多同学在准备考研以及备考期间犹豫再三的事情。 我的经验是:对于大部分人而言,能早报就早报。因为这毕竟是一场考试,对于每一个没什么经验、或者二战、三战的同学而言,有一群专业的学长学姐的指导对备考是极为有效的 我虽然没有报全程班,但是阁楼的电影产业与热点课、答题班和复试班让我意识到备考中来自学长、学姐的关键性指导和考前的鼓励是有多么的重要! 而回顾过去一年,我觉得如果能够更早一些跟阁楼的课,我的史论成绩会更好,知识结构也会更扎实,这对于一个爱电影、想从事电影学术研究的人而言是一个很珍贵和重要的积累过程。 备考一年,我几乎没有去过学校图书馆,因为我相信,自己对于学电影这件事有着极大的热忱和渴望,所以不需要一个空间和氛围来约束和提醒自己,寝室的书桌自有一片天地! 我也相信,每一个决定考研的人,都期待自己的一次蜕变,所以我想对即将蜕变的你说: 考研是一场与自己的较量,决定了,就去做吧! 推荐阅读: 【上海大学电影学】全程班带班计划 上海大学电影学经验贴 一志愿南大落榜后,我调剂到了人大 电影资料馆学硕经验贴 南京大学戏剧与影视学经验贴 武汉大学戏剧与影视学经验贴 武汉大学专硕经验贴 厦门大学戏剧与影视学经验贴 上海大学电影(制片)经验贴 上海大学电影(导演)经验贴 上海大学电影(编剧)经验贴 华东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经验贴关于日常备考规划
学姐细致的批改
三次模考资料
学姐为研修计划提出的建议
产业热点资料
多次模考训练
考前最后一次模考学姐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