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新闻资讯    人气:0    日期:2023-08-06

免费提供最新落户政策及一对一落户上海方案

留学生/应届生/非婚子女 落户上海咨询

落户上海咨询二维码  

  

  

大河网大河网(河南省唯一重点新闻网站,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是河南省最权威的互联网新闻媒体。联系电话:

  

169篇原创内容

  

左边公众号右边

  

  

9月27日,“河南这十年”主题系列三门峡专场新闻发布会召开,重点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三门峡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并就有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疫情防控下河南“西大门”如何“双线作战”稳定经济大盘?来看三门峡交出的答卷

  

三门峡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在转型蝶变的过程中,三门峡是如何做到依托资源但不依赖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保持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发布会上,三门峡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范付中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三门峡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资源始终是我们的发展基础和宝贵财富,转型发展并不是舍弃资源,而是要摆脱传统发展模式和路径依赖,把资源这篇文章做专、做精、做绿、做新。”范付中说,这十年来,三门峡持之以恒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尤其是市七次党代会以来,聚焦建设“省际区域中心城市”总目标不动摇,紧盯全省“第一方阵”发展位次不松劲,以壮士断腕、刀刃向内的勇气和决心,大力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保持了高速度增长,走出了一条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

  

“双线作战”稳定经济大盘

  

三门峡作为河南的“西大门”,位于郑州、西安两大国家中心城市之间,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三门峡始终把疫情防控作为稳经济、促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坚决落实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大要求,高效统筹、双线运行,以早为先、以快制快,防控形势总体稳定可控。

  

◆坚持“项目为王”扩投资

  

去年以来,围绕国家黄河战略、七大重点投资领域、全省五期“三个一批”,共谋划项目1100个、总投资8300亿元,一大批重点项目的实施,不仅带动了我市高速度、高质量发展,还获得了国家重点奖励支持,仅在落实国家黄河战略上,就有27个项目获得中央、省专项资金14.3亿元。

  

◆狠抓“万人助万企”稳主体

  

紧盯引领性的龙头企业、稳盘子的规上工业和“四上”企业、创新型的“专精特新”和高新技术企业、激活力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四类市场主体,分类施策、精准服务、梯次培育,第一时间梳理汇总国家、省惠企政策192项,制定出台11个方面142项助企纾困政策,有效帮助企业降成本、激活力、增效益。

  

仅在落实“留抵退税”政策方面,今年以来,就为全市724户纳税人办理退税23.4亿元,占税收收入的34%。正是得益于三门峡在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方面,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全市经济始终保持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连年位居全省第一方阵。

  

◆“三业发力”重构产业体系

  

三门峡着力打造现代黄金及高端加工、铝基新材料、煤及煤化工三大千亿级传统产业集群,电子信息、铜基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农业、文旅文创、现代物流、休闲康养八个五百亿级新兴产业集群,以此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未来产业超前布局。

  

目前,中原黄金冶炼厂已成为亚洲最大的黄金综合回收基地;宝武铝业是国内最大的高、精、尖铝板带生产企业;开祥化工生产的1,4-丁二醇产品不仅打破国外垄断,还远销欧盟;华鑫铜箔生产的6微米铜箔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是全省唯一一家生产高精度铜箔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被特斯拉、比亚迪、三星、本田等国内外知名企业采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4%。

  

尤其是三门峡市是稀有、稀散、稀土“三稀”金属集中分布地区,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全省重点培育的十大产业之一,我们牢牢把握这一机遇,将其作为战略性、引领性产业,重点围绕锂、铍、铌、钽、锗、镓等14种稀有金属,加大资金投入,实施科技攻关,努力在填补国内空白的关键技术、关键产品上取得新突破,将金属新材料产业打造成万亿级产业集群,把三门峡这座资源之城变成材料新城。

  

“四大要素”赋能转型发展

  

◆创新赋能

  

创新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唯一出路,为此,三门峡把创新作为发展的逻辑起点、转型的核心命脉,探索实践了“抓主体、强支撑、引人才、建平台、双倍增、全覆盖”的创新发展路径,真正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金融赋能

  

整合近千亿国有资产组建市投资集团,信用等级达到AA+,三门峡成为继郑州、洛阳之后,全省第三个拥有AA+国企的省辖市;成立三门峡农村商业银行,为乡村振兴、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提供金融源头活水;组建贯通市、县、乡、村四级的金融服务中心,累计入驻金融机构31家、企业2.6万家,2866家企业通过线上平台融资342亿元,1.2万家小微企业获得预授信85亿元,有效破解了企业“不会贷”、银行“不敢贷”的信息不对称难题,被评为“河南省经济体制改革十大案例”。

  

◆数字赋能

  

大力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通过“1+N”工业互联网平台,累计入驻企业1550家,覆盖所有规上工业企业,发布工业品1784个,发布供需对接437个,助力企业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协同化发展。

  

◆政策赋能

  

设立每年1亿元且上不封顶的“三大改造”专项资金,累计为企业发放奖补资金3亿元,带动企业投资超670亿元,通过实施改造,企业生产效率平均提高35%以上,减少污染排放30%以上,降低成本20%以上,产量最高增加3-5倍,质量最高提升80%,生产效率最高提升125%。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围绕做大规模、做强实力、提升能级,坚持集群引领、传统提升、新兴培育、未来布局、当好链长、选好链主、做优生态,全力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确保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为全省大局多做贡献。”范付中说。

  

擦亮文化品牌三门峡将文化基因融入城市与民生

  

三门峡历史文化资源厚重,在坚定文化自信中有着特殊重要地位,如何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旅文创融合发展优势?三门峡市委常委、秘书长郭鸿勋在发布会上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擦亮文化品牌

  

秦国出关、崤函古道、中流砥柱,擦亮文化品牌

  

三门峡地处河南西部,紧邻陕西、山西,这里的文化遗存从旧石器时代到元明清时期延续不断,可谓具有“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4500万年前的渑池“上河曙猿”,把类人猿的出现时间向前推进了一千万年。

  

从这里走出的“庙底沟文化”成为“最早中国”。这里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鼎盛时期的周秦汉唐王朝的国家交通命脉所在地,商周王朝更替由此地拉开历史序幕;秦国由此出关征战六国,统一天下;汉唐王朝以此为两京地区的京畿重地。

  

历史上,三门峡区域不仅陆路交通是国家的交通命脉,而且这一带的黄河漕运使黄河成为最早的中国国家天然运河,奠定了中国运河文化。

  

这些根源性质的文化资源,是三门峡独一无二的文化符号。

  

提到三门峡,人们耳熟能详的就有仰韶文化、函谷关、崤函古道、中流砥柱等等。中国百年考古史从仰韶文化考古开始。仰韶文化是黄河孕育出的古老的、灿烂的文明,构筑了黄河文化左边起源右边时期最早的文化图景,奠定了黄河文化内涵的基础。

  

黄河文脉,根在仰韶。

  

秦国出关,出的就是三门峡的函谷关,这可谓中国古代史上的第一关,在军事史上意义非凡;先贤老子在此处写成的《道德经》,在世界文化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崤函古道是三门峡地区保存的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古道,石质古道之上保存的车辙,见证了古老中国乃至东西方世界的历史。

  

人们经常说,要做事业的中流砥柱,黄河的“中流砥柱”位于三门峡大坝下方的激流之中。千百年来,无论狂风暴雨,还是惊涛骇浪,它一直力挽狂澜,巍然屹立于黄河之中,如怒狮雄踞,刚强无畏,自古被喻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三门峡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文化古迹。

  

如何擦亮文化品牌?

  

郭鸿勋说,左边“”右边我们要以左边习近平右边总书记致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重要贺信为动力,在以仰韶文化为标志的黄河文化上大做文章,做大文章。把梳理文化脉络作为三门峡文化工作最基础的任务,系统谋划文脉保护与展示工程、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文化地标数字再造工程,讲好中华文化传统中的三门峡故事,彰显三门峡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推动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

  

将文化基因融入城市与民生

  

漫步公园和健身步道,随处可见文化元素

  

文化要服务人民福祉。三门峡将仰韶文化、黄河文化等优秀文化基因深刻嵌入城乡建设,以仰韶文化、黄河文化遗产建构三门峡城市形象,文化元素数量越来越多、形式越来越丰富、内容越来越系统、形象越来越多彩。

  

比如,三门峡凭借仰韶文化优势资源,高标准建设了庙底沟遗址公园,既是一座考古文化博物馆,也是一座城市地标、市民文化中心。

  

当地将源自三门峡的成语故事、名人典故等融入到公共设施建设,漫步公园和健身步道,随处可见这些文化元素。

  

黄河穿行三门峡二百多公里,沿途留下丰富的文化遗存,在沿黄生态廊道建设中,深入挖掘整理,有机融入三门峡黄河文化内涵,一条融生态文明、黄河文化、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百里沿黄生态廊道已初具规模,它串起三门峡文旅优势资源,将会改变和重组优化三门峡文旅结构,促进全域旅游。

  

“我们推动文化经典进校园,在重大活动开幕式上,经常可以看到孩子们齐声诵读《道德经》等经典名篇。下一步,我们要继续挖掘潜力,将文化优势与城市、民生有机融合、水乳交融,做到人在景中走、文在人心中。”郭鸿勋说

  

夯实文化产业支撑

  

文化与产业相融合才能增强生命力

  

三门峡市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同步谋划、同步推进。比如,在各个考古遗址公园、博物馆谋划设立产业发展部。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具象化、活化历史文物,立体式、沉浸式呈现,让文物活起来。深入研究彩陶纹饰中蕴含的美学思想和文字雏形,加大文创产品开发力度。

  

积极培育“圣地仰韶·花开中国”等有吸引力的文旅品牌,打造国际级黄河文化旅游带。坚持项目为王,围绕文化发展目标和品牌设计,推进一批有特色、有体量的项目。

  

比如,围绕关隘文化、老子文化,打造函谷关等龙头景区。围绕中国考古学圣地建设,实施渑池仰韶村遗址“七个一”工程。围绕渑池刘少奇旧居、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三门峡大坝等红色教育基地,发展红色研学游。

  

依托三门峡厚重的文化和生态资源优势,推进摄影文化城建设,中国摄影艺术节、中国摄影艺术馆、中国摄影家协会培训中心落地三门峡,在全市创建10个摄影创作研究基地、34个摄影创作研修点,带动了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

  

系统优化文旅文创发展生态

  

坚持整体布局、系统推进、全域提升,着眼古道文化、驿站文化、漕运文化资源开发,完善沿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规划建设沿黄乡村振兴示范带,对沿黄90个村全面编制特色发展规划,带动乡村游。优化旅游消费场景,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功能。组建市文旅集团,设置专项产业基金,强化金融支撑。

  

与河南大学联合创建仰韶文化产业学院,培养高技能考古文化专业人才。在三门峡高校设立美术与设计学院,培育专业化、高水平创意设计人才。

  

全国2/3白天鹅都在这里落户过冬三门峡凭什么让它们留下来?

  

发布会上,三门峡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范付中回答了记者关于落实黄河战略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方面的提问。

  

突出抓好生态保护

  

全国的2/3以上,白天鹅在三门峡越冬

  

大河网

  

三门峡地处黄河“几”字形拐弯处,是黄河最险峻的峡谷河道之一,地质水情复杂,生态环境脆弱。近年来,三门峡坚持自然修复和工程修复相结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谋划实施总投资2658.5亿元的“十百千万亿”工程,努力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上走在前列。

  

比如,在沿黄廊道建设上,投资40亿元率先在全省建成240公里复合型沿黄生态廊道,辐射带动沿线的43个景区,300多个村庄,50万亩旱作梯田、100万亩高标准农田,以及万亩花海、万亩枣林、万亩采摘园,错落有致,绵延百里,形成了“春赏花、夏纳凉、秋采摘、冬看天鹅”的美丽画卷,不仅带动沿线80万农民发家致富,也是本地及周边群众休闲观光的好去处、争相游览的“打卡地”,成为了一条造福群众的安澜廊道、生态廊道、节水廊道、富民廊道、幸福廊道。

  

通过一系列生态治理,全市黄河湿地面积达到42.75万亩,越冬白天鹅从十年前的2000余只增加到1.6万余只,占全国的2/3以上,野生鸟类从175种增加到300种左右。

  

三门峡市从昔日的全国十大污染城市之一,蝶变为全省森林覆盖率第一、断面水质全部达标、主要空气指标稳居黄河流域省辖市前列的生态宜居之城,并成功创建黄河流域唯一一家市级全域“天然氧吧城市”。

  

全力确保黄河安澜

  

每年减少入黄泥沙200万吨左右

  

要保障黄河长治久安,必须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为此,当地实施了三门峡水库清淤及泥沙综合利用等工程,统筹推进“挖泥沙、再利用,清淤积、腾库容,填沟壑、造良田,治冲刷、防垮塌,修边坡、保安澜”,水土流失状况得到根本改善,每年减少入黄泥沙200万吨左右,有力保障黄河安澜。

  

尤其是去年,面对历史罕见的极端汛情,三门峡也经历了长达14轮强降雨过程,经历了三门峡大坝建库以来最长的汛期—4个月,最多次的编号洪峰—6次,都在5000个流量以上,20年来最大的流量洪峰—8360立方米每秒,三门峡先后启动5次Ⅳ级防汛和2次Ⅲ级防汛应急响应,紧急避险转移群众9.5万人次,没有发生一起一人伤亡事故,夺取了黄河防汛的全面胜利。

  

落实“四定”要求

  

构建“三河为源、四水同治、五库联调、六区共享”的现代水网体系

  

虽然每年黄河流经三门峡的水量多达580亿立方米,但三门峡每年能够利用的仅有5000万立方左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的三分之一。

  

为了既不增加黄河取水负担,又能抓好经济发展,当地围绕总书记“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这一重大要求,坚持集约、节约“两手抓”,一方面,加快实施金卢水库、窄口灌区节水改造等重点水利工程,着力构建“三河为源、四水同治、五库联调、六区共享”的现代水网体系。

  

另一方面,大力实施50万亩梯田和100万亩农田智能化节水灌溉等工程,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占比达到6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以上,最大限度实现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加快推进绿色转型

  

将矿产资源“变废为宝”“吃干榨净”

  

以全域“无废城市”创建为抓手,开展多金属综合利用、废旧金属再生资源化,围绕“四个国家级、六个省级”10大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类示范基地,谋划实施120个项目、总投资367亿元,将矿产资源“变废为宝”“吃干榨净”。

  

同时,大力发展风电、光电、水电、氢能等清洁能源,全市新能源装机容量达383万千瓦,绿色能源装机总量居全省第一位,已成为全省重要的绿色能源基地。

  

大力弘扬黄河文化

  

打造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精神地标

  

仰韶文化是点亮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也是黄河文化的主根脉。去年,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在三门峡隆重举办,当地把传承弘扬仰韶文化作为‘讲好“黄河故事”’的主抓手,大力实施“七个一”工程(一馆、一区、一居、一学、一村、一园、一节),建设集遗址保护、价值阐释、遗存展示、考古科研、科普宣传、游览观光为一体的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和展示工程,全力打造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精神地标。

  

“我们将始终牢记左边习近平右边总书记殷殷嘱托,倾力守护“绿水青山”,坚决保障“黄河安澜”,持续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产业兴、城市兴、乡村兴、文化兴、百姓富,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范付中说。

  

财政科技占比4.5%以上主要创新指标高于全国未来三门峡要这样发展

  

突出产业、企业“两业”为基

  

◆着力强化企业主体地位

  

滚动实施研发投入强度和高新企业数量“倍增计划”“规上企业研发全覆盖行动”,每年安排1亿元财政专项资金,撬动重点企业增加研发支出,成效已初步显现。

  

中原黄金冶炼厂研发支出连年保持10亿元左右,9家新材料产业企业全部创成高新企业,东方希望在亚洲率先攻克赤泥提取金属镓技术难题,承明光电成为全国第6家生产6N高纯光电半导体材料的企业。

  

◆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耦合

  

以“3+8”优势产业集群为重点,强化课题攻关、成果转化应用;沿着“原料变材料、材料变器件、器件变装备”的发展路线,推动更多产品在新发展格局中进入关键环、中高端。以前沿新材料、氢能与新型储能、碳基芯片等为重点,“借船出海”突破关键技术,下好前沿科技产业化“先手棋”;加大量仪、化工等传统产业改造力度,再造竞争优势。

  

突出打造一流创新平台

  

◆完善创新布局

  

以天鹅湾“智慧岛”建设为龙头,依托黄河沿岸良好生态环境,规划建设贯通三门峡高新区、经开区、湖滨区、陕州区的“天鹅湾科创走廊”。一县(市、区)一“双创”基地年底前全面建成。

  

◆打造高端平台

  

与郑州大学共建的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实体化运行,三门峡成为目前全省除郑州、洛阳以外第3个拥有省实验室的省辖市,关键金属领域战略力量正在形成。以市产业技术研究院为抓手推动重点产业全链条联合研发攻关,已攻克产业链“卡脖子”技术和生产难题157个。市级以上研发平台已达到595个,独立本科院校正在加快申建。

  

◆加快“人才飞地”建设

  

面向全球,与科研机构和团队深入对接,在重点地区、重点大学、大院大所,布局一批“人才飞地”,构建产学研跨区协同机制,形成“创新研发在外地、孵化生产在我市、效益两地共享”的格局。目前首批3个“人才飞地”已经在西安揭牌运行。

  

突出“两家”“两匠”人才汇聚

  

三门峡把汇聚科学家、企业家和大国工匠、能工巧匠,作为基础性、战略性的大事,制定实施“1+8”人才政策体系和“人才政策30条”,滚动设立10亿元人才基金,目前已围绕产业所需实施人才项目108个,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170个、紧缺人才989名。

  

落户院士工作站4个,柔性引进“两院”院士7名,何季麟院士主持的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何满潮院士领衔的NPR(抗震、抗冲击特种钢材)实验室、柴立元院士带领的高纯金属砷制备及砷化物合成技术研究所建成落地。

  

实施高端人才“千百”工程,每年引进、使用1000名高级职称或硕士以上科技人才,培育100名以上高新企业领导者;实施高素质劳动者“5251”工程,力争“十四五”培育“中原大工匠”5名以上,每年培养本土高层次实用性人才2000名以上、吸引高职院校毕业生本地就业5000名左右,确保“十四五”期间新引进高校毕业生10万名以上,加快建设知识城市、年轻城市、创新城市。

  

突出创新要素供给

  

持续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支持金融机构开发“科技贷”“人才贷”、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保险等金融产品,引入“耐心资本”为科技创新提供长周期资金支持和增值服务,力争2025年全市上市科创企业达到8家以上。积极引进科技战略研究、咨询评估、管理外包等科技咨询服务,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科技中介、知识产权、左边法律右边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

  

突出优化创新环境

  

深入开展创新配套综合改革,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推动创新资源配置更有时效、更加精准、更为便利。搭建涉企创新政策统一发布和精准服务平台,实现“政策找人”“政策找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让尊重创新创造、弘扬科学精神、恪守诚信行为成为自觉行动。健全容错纠错机制,着力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文化,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科学、尊重知识、重视人才、包容人才的氛围。

  

“到2025年,主要创新指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全市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7%,高新企业营收占比达到65%以上,财政科技支出占比达到4.5%以上。到2035年,主要创新指标进入全国同类别创新城市前列,在关键金属、新材料、储能装备等若干领域成为创新策源地。”刘南昌说。

  

十年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三门峡从资源之城蝶变创新之城

  

十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

  

人均生产总值由4.31万元增加到7.77万元

  

记者了解到,十年来,三门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人均生产总值由4.31万元增加到7.77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27万元增加到2.69万元,城镇化率提高11.1个百分点、达到58.03%,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三门峡以实体经济为主体、科技和金融为两翼、新材料和装备制造为主攻方向,做大增量、做优存量、主动减量、防范变量、提高质量“五量并举”,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与93家央企、“链主”企业合作项目129个、总投资2100多亿元。

  

同时,引进国家开发投资集团公司投资120亿元的国投金城冶金项目,2019年建成以来,连续三年产值分别达到74.2亿元、90.6亿元、121亿元,黄金及伴生金属综合利用技术亚洲领先。

  

中国黄金集团公司投资130亿元对中原黄金冶炼厂实施易地改造,企业产值从不足100亿元增长到现在的450亿元,单体产值亚洲最大。

  

引进宝武集团公司投资120亿元新建宝武铝业,使三门峡的铝产业由单一的铝土矿开采、氧化铝、电解铝,发展到航空航天、高铁、汽车用高端铝型材。引进国机集团公司建设全国最大的PBT生产基地,将引领培育全国重要的可降解塑料产业基地。现代黄金、新材料、煤及煤化工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形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8个500亿级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在强化创新驱动方面,三门峡滚动实施研发投入强度和高新企业数量“倍增计划”“规上企业研发全覆盖行动”,与郑州大学共建的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实体化运行,高纯金属砷中试基地即将试车,全市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10年前的3.3倍,创新平台数量提高到10年前的8.7倍,高新企业数量提高到10年前的8.8倍。

  

三门峡还组建了市投资集团,年融资能力超过300亿元、进入“全国投资企业百强”,市金融服务中心覆盖全市中小微企业超过85%,产业基金实现主导产业全覆盖,市级农商行挂牌运行。

  

践行“两山”理念

  

全面打赢“小秦岭生态保卫战”

  

小秦岭是全国重要的产金地,但历史原因形成的无序开采,造成山体破坏、污水横流等严重环境问题。

  

三门峡壮士断腕关停坑口1500余个,退出规上企业100余家,以年损失上百亿地区生产总值、转岗10万余人的代价,全面修复小秦岭生态环境,被中宣部确定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全面推进黄河主河道治理,清理养殖企业333家、渔船463条。加强黄河塌岸塌滩治理,确保黄河安澜。

  

全面开展18条黄河一级支流综合治理,实现全域“清水入黄”。240公里沿黄复合型生态廊道全线贯通,沿黄生态发生深刻变化,白天鹅栖息地由4处增加到9处,每年来三门峡越冬的白天鹅达到1.6万余只、占全国三分之二以上,清水黄河、天鹅翩跹、鱼翔浅底,构筑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灵动画卷。

  

实施10万亩矿山修复工程,主要任务已大头落地。推进全域绿色矿山建设,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6家、省级绿色矿山15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成功入选全国“无废城市”建设名单、全国废旧物资循环利用建设重点城市。

  

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多能互补基地建设,努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绿色能源基地。

  

文化高地建设更加有力

  

“行走河南”,于三门峡驻足

  

仰韶村遗址、庙地沟遗址、虢国墓地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高水平保护利用仰韶村、庙底沟、西坡等重要遗址,积极融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打造“最早中国”长廊。

  

庙底沟博物馆等一批立体化展示、沉浸式参与的现代化展馆建成,“花开中国”基本陈列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依托仰韶村遗址,“仰韶考古圣地”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仰韶(国际)文化论坛”近期将在三门峡举办。组织仰韶彩陶等走出国门、吸引国外游客超过千万,进一步提高了仰韶文化感知度、影响力。

  

讲好“黄河故事”。召公“甘棠遗爱”、虢君为王前驱、老子函谷著经、秦赵渑池会盟、杨震弘农立说、姚崇“辅政开元”、曹端公廉修政等影响震古烁今,崤函古道、黄河漕运与阌乡驿、盘豆驿、稠桑驿、甘棠驿等古代驿站贯通“两京”,崤函“诗歌走廊”留下了《诗经·甘棠》《石壕吏》等不朽名篇,中流砥柱是黄河之魂、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推出了《三门峡文化丛书》等一系列工程,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不断深入。

  

以沿黄复合型生态廊道将函谷关景区、天鹅湖旅游度假区、三门峡大坝、地坑院等重点景区“串珠成链”,持续办好黄河文化旅游节、中国摄影艺术节等品牌节会,推出了曲剧《大山的儿子》、蒲剧《布衣英雄》等优秀剧目,拍摄纪录片《大天鹅》、电影《鹭世界》等精品力作,具象化展示、沉浸式体验黄河文化。

  

先后荣获首届《魅力中国城》“十佳魅力城市”和“最美中国旅游城市”“中国摄影城”等称号。2021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提高到10年前的3.5倍。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幸福

  

2021年全市人均寿命79.3岁

  

建档立卡之初,全市共有贫困群众22.4万人,2020年底全市贫困群众全部脱贫。全市共建成154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搬迁贫困群众6.5万余人。

  

金融扶贫“卢氏模式”全国推广,被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评为“全球最佳减贫案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1年全市脱贫户家庭生产经营性收入比上年增长10.1%、工资性收入占比74%。

  

健全完善“群众出题目、党委把方向、政府抓落实、各方齐监督”民生实事办理机制,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连年超过70%。

  

投资120亿元的310国道南移工程于2021年建成通车,是“十三五”时期全国投资最大的干线公路项目,与投资60亿元的209国道东迁工程一起,彻底解决了多年来重载货车穿城而过带来的污染问题和安全隐患。

  

新建商务中心区、改造老城区20余平方公里,城市框架拉大了60平方公里。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壮”,投资63亿元的职教园区已入驻5万人,市、县、乡、村养老机构设施全部达标,以优质矿温泉为“卖点”的康养基地年接待30万游客疗养度假。2021年全市人均寿命79.3岁、千人医疗床位数8.34张。

  

党建引领的基础保障更加坚实

  

以“五星支部”创建引领城乡治理

  

落实左边习近平右边总书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等要求,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保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以党建“第一责任”引领和保障发展“第一要务”。

  

实施“铸魂、健体、强基、固本”党建“四大工程”,开展“效能革命”,大力锤炼党性、改变惯性、治理惰性,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高涨。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坚定理想化人、严把标准进人、正确导向用人、精准考核选人、从严监督管人”,圆满完成市、县、乡、村党组织换届,全面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

  

旗帜鲜明为担当者担当,在经济发展主场、战疫战贫一线选拔重用了一批“狮子型”干部、“老黄牛型”干部,倡树了正确的用人导向。

  

以“五星支部”创建引领城乡治理,实施农村“三年强基工程”、城市基层党建“两年提升计划”等,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空白村和城市无固定办公场所两个“清零”,村党组织书记月报酬平均达到3346元,“心桥工程”带动矛盾纠纷村本级处置率达到83%,基层基础更加牢固。

  

“十年来,崤函大地发生了巨大变化、展现出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这根本在于左边习近平右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在于省委的坚强领导,在于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奋斗。我们将始终牢记左边习近平右边总书记对河南提出的‘奋勇争先、更加出彩’殷殷嘱托,深入贯彻省委决策部署,全力推动资源型城市向创新型城市蝶变,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刘南昌说。

  

来源:大河网宋向乐王怡潇

  

责编:杜若森审核:姜秋霞

  

举报/反馈

常见问题解答/ Problem solution

上海大学有在职博士吗?
上海财经大学在职博士是招生的,其上海财经大学在职博士报考条件:第一需要申请人获得硕士学位后工作五年以上;第二备申请博士学位基本条件的同等学力人员在规定期限内应向学位授予单位提交相关的材料;第三还需要有相关的介绍信的。上海大学有在职博士吗?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
2022年外地户口新生儿怎么办理医保卡?
外地户口新生儿怎么办理医保卡?外地户口新生儿办理当地的医保卡需要带的材料如下:父母双方的身份证。结婚证、户口本。还有宝宝的出生证。外地户口新生儿能在本地办临时医保卡吗外地户口的新生儿可以在本地办理临时医保卡吗?社保局回复:您可以拨打热线,让工作人......
上海市积分办理
杨浦区重点人才可申报落户上海为了跟杨浦区企业引进人才,现出台政策,杨浦区重点人才可申报落户上海,这一政策一出台马上吸引了无数人才,只需满足规则即可落户上海,规则如下:必备条件:1、重点.人才所在的企业必须已在杨浦注册。是我区重点行业领域的重点企......
2021积分落户上海需要什么条件?要提高分数的来!
在上海这样一座国际化大都市中,无论是找工作还是申请当地户口,学历都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但是却不是决定性因素。就拿申请上海户口这件事来说,如果学历足够高,或者有海外留学的经历,可以通过人才引进成功落户上海。但是如果学历比较低,想要申请上......
《上海市户口事项办理程序规定(试行)》有效期延长至2022年6月30日!
上海居住证积分网分享上海户口政策相关:上海市公安局关于延长《上海市户口事项办理程序规定(试行)》有效期的通知时间:2020-06-28沪公行规〔2020〕4号各分局、市局各部门、各公安处(局):《上海市户口事项办理程序规......
成都产业新政50条发布:本科生即可落户
网易房产讯今天上午,成都市政府新闻办召开了“产业新政50条”新闻发布会,对外发布了已经出台的“产业新政50条”。其中公布了多项涉及人才居住和落户的细则。“产业新政50条”提出:1:具有普通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青年人才,凭毕业证来蓉即可申请办理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