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新闻资讯 人气:0 日期:2023-08-23
免费提供最新落户政策及一对一落户上海方案
留学生/应届生/非婚子女 落户上海咨询
先给大家看看这次人口普查带给我们值得思考的几个重点: 据统计局统计,上海全市常住人口为人,与2010年相比,十年共增加人,增长8.0%,年平均增长率为0.8%,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3.4%下降2.6个百分点。 全市常住人口中,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为人,占比42.1%,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增加人,增长16.7%,年平均增长率为1.6%。 ★可以看到上海这10年来人口规模虽然在增长,但是总量的增速已经放缓,这也体现了上海在统筹人口工作中的严格把控。 关于常住人口年龄比重,0-14岁人口为243.63万人,占9.8%,与2010年相比提高1.2个百分点; 15-59岁人口为1661.91万人,占66.8%,比2010年下降9.5个百分点; 60岁及以上人口为581.55万人,占23.4%,比2010年提高8.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404.9万人,占16.3%,比2010年提高6.2个百分点。 ★可以看到上海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全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趋势一致,其中,上海市的少儿人口比重回升,但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上海常住人偶的受教育程度有了很明显的提高,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由2010年人提升到了人,足足提高了55%。 这次普查分区常住人口的数据显示,全市人口的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内减外增”的变化格局,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比2010年减少了30.25万人,浦东新区和郊区比2010年增加了251.43万人,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由2010年每平方公里人下降到2020年每平方公里人;浦东新区和郊区的人口密度由每平方公里2650人提高到每平方公里3006人。 回望上海这10年“人”的变化,告诉了我们哪些落户上海的信号呢? 有朋友会想到上海市2035年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至2035年将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人以内。目前的人口数量已经逼近红线,这是否会造成压力? 其实人口红线是在2017年时提出的,当时上海为的是严格把控人口数量,然而时至今日面对“人才的紧缺”上海频频采取措施也加入了抢人大战,现在已经不再强调“严守2500万常住人口红线”了。 “少子化”和“老龄化”是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比较常见的问题,不仅仅是上海一个城市面临这个问题,要保持城市的活力就必须不断引入新鲜血液,所以我们在2020年的时候就看到全国各大城市纷纷出台新的落户政策。 当然上海也不甘示弱: 2020年9月: 针对【应届毕业生落户】,将范围扩大至在沪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除了试点范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之后,新增了“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属于这六所院校的应届毕业生符合基本申报条件即可落户。 2020年11月: 针对【人才引进落户】,将原来可以直接落户的11类人才具体分化为18类,不仅看重技能人才,更是对有贡献的个体敞开大门(例如:李佳琦、杨超越等) 2020年11月: 针对临港新片区单位引进的各类人才,在现行的居转户缩短年限政策基础上,上海试行了更宽松的评价标准。 针对张江科学城重点产业的骨干人才,居转户年限由7年缩短为3年。 2020年11月: 针对【留学落户】,上海取消了留学人员首份工作必须在上海的限制,只要回国后2年内到上海工作,符合其他条件即可落户,还可配偶子女随迁。 2020年12月: 针对【7年2倍社保居转户】,由必须连续4年36个月满足2倍社保改为了累计计算。 上海人口受教育程度的上升不仅仅是上海对教育采取大力发展,也是上海正在大力集聚海内外优秀人才的成果。观察上面政策的变动,你是否发现这些政策大多是针对如高校应届毕业生、海外归国留学生、技能人才等高精尖人士? 我们认为在今年会有相关利好的落户政策变动出台,进一步吸纳海内外高精尖人才,但是对人才的大力吸引必然会对中下层人群造成一定的压力,无论是工资、就业、社保甚至是房价等方面都会受影响,在21年初时房价的大幅上升正是其中之一。 这对落户最大的影响一点是,高工资会拉高上海的平均工资,社保基数一年比一年高,很多人为了落户不得不缴纳高额的社保以达到1.3倍、2倍甚至是3倍,这对于原本中层想落户的人群来说并不是好事。 目前城市中心人口比重有所下降,郊区常住人口比重有所提升,这是上海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 上海近来也一直在针对郊区新城发展大力扶持,今年3月上海发布了相关政策表示要加快5个新城的建设,分别是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政策中提及到要优化新城的人才政策,包括人才引进、居转户、应届生毕业积分落户等几大方面。 上海对于吸纳人才一直保持着开放的状态,我们认为未来落户政策大方向不会有什么变化,但是预估会有所小变动,总体趋向利好。